The Social Atom -- 隱藏的邏輯
由天下文化所出版
作者是 Mark Buchanan,他曾經是 Nature 的 editor
這本書被翻譯成 "隱藏的邏輯" ,當然這與本書探討的內容有關
原書名為 The Social Atom -- 社會原子
這個名詞在書中不斷反復被提及
作者嘗試將人群視為 atom 來看待
以群體意識的方式來探討一些我們熟知的問題
例如五分鐘一班的公車,我們永遠會再四十分鐘後看到一次
出現三班一樣的公車
當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車時,在四處張望是否有發生車禍之時
卻往往發現沒有任何的意外事故,一段路過去交通又恢復順暢
為什麼會發生諸如前陣子美國士兵虐待囚犯的事件
當我們把每個人都獨立看待,由於各體的自由意識
往往會變的過於複雜而無法去理解
但若從整體的趨勢來重新研究,往往會出現合理的答案
我只能說這本書實在是寫的太好了
值得立刻去買一本!!
A possible role of social activity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publication output among ecologists
這篇論文是今年一月發表在 Oikos 這個期刊上
有興趣的人網址在這
Publication output is the standard by which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is
evaluated. Despite a plethora of papers on theissue of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biases, no study has so far considered a possible effect of social
activities onpublication output.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is drinking alcohol. In Europe, mostalcohol is
consumed as beer and, based on well known negative effect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cognitiveperformance, I predict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beer consumption and several measures of
scientificperformance. Using a survey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that has the highest per capita beer consumption rate inthe world,
I show that increasing per capita beer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numbers of papers,total citations, and citations per
paper (a surrogate measure of paper quality). In addition I found
the samepredicted trends in comparison of two separate geographic
areas within the Czech Republic that are also known todiffer in beer
consumption rates. These correl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that leisure time socialactivities might influenc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cientific work and may be potential sources
of publication andcitation biases
簡單的來說
就是你啤酒喝得越多
你發表的論文數以及論文品質會越低以及越少.......
大選結束後,終於可以把這個議題搬出來
就是所謂的"未來事件"交易
由美國幾個大學(有點忘了,下次再補)
所提出來的理論,認為民調無法反應事情的真相
而證券卻往往代表人們內心的想法
我不確定這個理論多久了
不過台灣也有類似的網站
例如這個未來事件交易所
http://nccu.swarchy.org/
是由政治大學所負責並且研究的
在這其中文版的科學人中有台灣幾次選舉的數據
可以比較一下與民意調查的差異
在前幾天最後一個關於馬謝選舉的預測(或者說交易)結束
結果是 62:40 ,老實說我覺得有點誇張
不過今天晚上看到這個選舉結果
可信度挺高的對吧
美國現在有些公共政策的實施已經改採這種方式來做規劃
而捨棄傳統的取樣民調數據
我想將來會有更多類似的資訊可以參考
上面那個網站也會有一些股市的預測
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對於 312 維新館立委踢館一事
其實沒有什麼好談的,只是該還原的證據應該被還原
我覺得選舉歸選舉,你用什麼樣子的手段在選舉,是應該被公評的
雖然不是第一次,還是讓人覺得很無奈
在文章的最後會放上影片
這件事情當天大多數的人應該是在看棒球
在轉台的時候無意間看到,每台的新聞台都是一樣的畫面
每個政論節目都是一樣的在批判
國民黨籍四民立委到謝的辦公室踹門、踢館、偷東西、四處拍照、打人
一堆的民進黨籍立委在節目、新聞現場不斷的重複這些罪狀
並且我們可以聽到四個大字「一黨獨大」
當時聽到以及在 BBS 上瞭解到的狀況很簡單
四個藍營立委進入謝長廷辦公室,以視察之名帶著記者踢館
然後被包圍,造成警車被砸,最後在當晚道歉
幾乎所有的討論區都是一面倒的譴責,我想這是理所當然
事情過了兩天,當初跟著四傻立委一起去「踢館」的記者影帶終於出現
發現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等一下再說
四立委的動機為何?因為在立法院質詢第一金控總經理是否有違法租辦公室給綠營
立委接獲民眾檢舉,於是帶著部長、總經理以及記者實地探訪
所以我們可以在當時立院的影片中看到總經理不斷的重複「只租1,2,3樓」
http://www.wretch.cc/video/Kenneth12100&func=single&vid=4496755&o=time_d&p=0
當天一群人到了 13 樓發現有在使用,一直到立委下電梯之間
「沒有任何人進入謝的辦公室」要如何踹門、偷東西、拍照、打人?
還被助理罵「立委有這麼大嗎?」「欺人太甚」
最後被綠營卡在三樓
http://tw.youtube.com/watch?v=Rl268wwxaSY
然後呢?不斷跳針「一黨獨大」就出現了,還把麥克風插到部長前面
說部長「你被挾持」
接著下樓之後的畫面就是大家當天新聞看到的畫面
警車被砸、群眾衝撞
李應元說「不准讓他們走!,人坐到警車前面,輾過去不要緊!!」
「警察護送小偷,小偷丟臉,要維護台灣人的尊嚴,費鴻泰欺負我們台灣人」
請問,誰偷了東西?
謝欣霓說「費鴻泰等人偷文件、放炸彈」
請問,誰放了炸彈?
甚至謝欣霓還被打傷?他們四個立委是霍元甲還是誰
可以跨越五百個綠營支持者打傷綠營立委
那去當總統特護就好了當什麼立委....
如果這不是個陷阱,假設他不是個陷阱
我只能說,在國民黨立委要求出示租約之前,為什麼他們可以搶先說出有租約
為什麼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了這麼多的群眾
不做假設,就事實的結果論
到底錯在誰?
國民黨四傻,用了錯誤的方式做質詢
如果今年民進黨出示文件,要求他們走人
隔天謝長廷開記者會譴責,我想是會加分的
今天用這種方式來激起群眾的情緒
用謊言來讓支持者激動(踹門、偷東西、放炸彈)
我想不是很可取
謝營的發言
http://tw.youtube.com/watch?v=Gkue-8ZvSgk
這樣對嗎?
回顧在大話新聞、2100等節目上綠營的發言
再回到事情的真相
真的有踹門,記者怎麼可能不播出來
監視器的錄影帶怎麼可能不拿出來
一堆的藉口,一堆的謊言
最後可以看看文茜小妹大
我只能說老沈總是很中肯
http://tw.youtube.com/watch?v=GArO6v09F4E
今天的新聞有這則 "萬人考大學活動 "
雖然已經提出來好一陣子了,也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才報導
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他們是一群"傲慢"的人
憑什麼以教育部評鑑的分數來認定某個系所不合格
沒有錯,你要說他們充滿的傲慢的語言我也不否認
但是造成如今這班窘境的原因是什麼?
大學生太多? 程度低落?
我當然不贊成這種奇怪的做法
可是換個角度來說,現在大學系所的確缺乏退場的機制
如果評鑑老是掛在末位,是不是應該加以剔除?
不過如果我們的社會是期望著 18 分可以上大學
那這樣似乎又沒什麼不好
只是在批評他們自以為是的同時
說出這句話的人難道就不自以為是了嗎?